理财产品成财富黑洞? 专家:给KODA买份“保险”
北京律师赖建平在荷兰银行购买多个金融衍生产品KODA,投入近2100万港币,去年11月底时倒欠荷兰银行200多万。郝女士也投资了8000多万元在香港某私人银行购买KODA,但两个月后却被告知倒欠银行9000多万元。究竟这是让资产增值的理财产品,还是让资产消失的财富黑洞?
某香港理财产品赔光内地富豪千万元
5月4日,北京律师赖建平向记者讲述他从千万富翁变“负翁”的经过。赖建平称,2007年6月经朋友介绍,在香港荷兰银行开设了一个私人账户,并于7月在该银行私人“投资顾问”劝说下将400多万港元打入账户,并按照建议进行投资理财。从2007年8月至11月22日,赖建平在理财顾问建议下进行多个KODA(全称为KNOCK OUT DISCOUNGT ACCUMULATOR,俗称打折买股票)合约交易,合约总数共计14个,累计最大理论交易额达到上亿港元。
随着2007年港股大跌,银行也不断发来催款通知单催促赖建平继续往账户内打入资金。从2007年12月份到2008年的3月份,短短4个月的时间,赖建平陆陆续续又向账户内打入1000多万港元。截至目前,赖建平共计投入将近2100万港币,最后不仅血本无归,而且去年11月底时倒欠该银行200多万。
在北京做国际贸易的郝女士表示,她也投资了8000多万元在香港某私人银行购买KODA,但两个月后却被告知账户被冻结,8000多万元“化为灰烬”且倒欠银行9000多万元。
香港退休教师遭遇“毒债惊魂”
如果说内地富豪遭遇的这几起事件耸人听闻,那么在香港这样的事情已不是新鲜事。2008年8月的一天,香港退休中学教师黄家林经老友陈泽栋(化名)介绍认识一位银行职员,该职员向他推荐他们银行推出的一种衍生品债券,说非常稳健而且收益也很高。听后黄家林心动了。后来儿子向他借钱,于是他决定不投资。一个月后,他才发觉,自己这次犹豫真的是一场大幸。到9月份,原来劝他购买债券的银行门口被愤怒的投资者包围,其中七八成的人是像他这样的退休者。
而同样也是退休教师的梁女士就没有这么幸运了,她一直在某家银行开户存款,2008年5月后该银行职员就不断打电话向其推介投资产品、基金、定期派息债券等,说退休增值资金;凭着对这家银行几十年的信任,便买了10万美元的雷曼挂钩票据。梁女士说:“直到 9 月 15 日我才接到通知说这个产品是高风险产品,我的血汗钱就这样化为乌有。”
富豪上当打官司更弱势
金融海啸,连原来银行的“尊贵客户”也有人“落水”。一名香港记者表示,他有不少朋友都是香港私人银行的客户,当中不乏投资专业人士,包括律师。他们的经历和普通人大同小异,都是自己存在银行的大额定期存款快到期的时候,银行职员给他们打电话,说“现在利息低,将定期存款续期划不来,不如转买累积认购期权(Accumulator)、高息票据(ELN)等金融衍生品,这些东西利率高。”出于对银行的信任,他们就接受了银行职员的建议,待“毒债事件”爆发之后,他们发现购买这些挂钩产品,自己还真像挂在钩上被火烤的叉烧、烤鸭,累积认购期权(Accumulator)现在也被他们戏谑地称为“买后杀死你(I’ll kill you later)。”
与普通市民相比,他们财大未必“气粗”。当他们向银行问责时,银行早做好准备, 打开合约或附件一看,种种风险皆详细列出,而此前推荐时,银行职员却未提。再加上他们在法律上被归类为“专业投资者”,因此被法庭视作事先对风险已知情,举证有一定难度。
与他们相同命运的还有一批内地富豪,由于这种挂钩债券和衍生品在内地不允许买卖,这些私人银行在内地也未被允许开展业务,于是他们就从香港飞到内地,逐个游说这些富豪到香港开户购买,在这些私人银行的招牌引诱下,这些内地富豪也因此成为“俎上鱼肉”。
剖析
外汇保证金业务操作像“赌场”
由于内地设有私人银行的外资银行在香港大多也有私人银行,因此彼此间通道互相联通,有些内地不能做的业务,内地私人银行也会向香港方面介绍客户,由香港方面派人到内地和客户商谈,将业务转向香港,比如一些风险比较大的业务,例如:信贷衍生品、外汇保证金。
这些信贷衍生品的结构异常复杂,香港《明报》引述一名银行销售人员的话说,即使到现在他们都没弄懂具体过程,即使负责有关产品的人,也要花时间,翻查所有文件,才能了解运作。简而言之,基本是没有抵押品,消费者购买的不是资产而是债务。
而在外汇衍生品方面,据熟悉外汇保证金业务的人士介绍,目前市场上的外汇保证金公司的操作更像赌场,例如不将客户下单投放市场,而是在公司内部进行对冲交易,因为是反向操作,只有让客户赔钱,公司的交易才能赚钱。因为外汇保证金业务操作须经过公司服务器,即使客户在明显能赚钱的时刻下单,公司也会故意延迟数秒,因为外汇保证金交易瞬息万变,而客户质问的时候,公司也会以技术原因搪塞过去。
分业经营“管住”内地私人银行
某些香港私人银行不当操作引发内地富豪客户亏损事件爆发后,引发部分内地私人银行客户的担忧。但是据记者了解,目前国内私人银行由于分业经营的监管形式,不能开展超出银行经营范围的业务。
据东亚银行(中国)有限公司私人银行部总经理陶昌宇表示,现在外资私人银行面临比较大的挑战就是分业经营,比如说现在商业银行还不得从事证券交易,而外资银行甚至没有拿到代售证券类投资基金的资格,所以从产品来说,相对于海外的成熟市场确实是单一一点。
以东亚银行在京私人银行为例,该银行是第一家推出信托类理财产品的外资银行,而信托理财在国内大部分是和证券、信托贷款等项目挂钩,与PE挂钩的也属于凤毛麟角,几乎不存在违约风险。
渣打个人银行中国区总裁叶杨诗明表示,渣打内部有一个调研团队,比如有些年纪大的客户,就必须考虑到要帮助他保护其财富,用于养老,这也是渣打引入银保产品的原因。“即便是客人跑到我们身边想买这个产品,也不能就那么简单卖给他,一定要做测试。”
而荷兰银行目前在大陆还没有获得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权利。荷兰银行在京的业务非常单一,针对个人客户几乎只有存款理财一项。
- 风险解密
KODA 盈利有限,亏损无限
令投资者百思不解的是,不仅私人银行的8000多万元化为乌有,而且还倒欠银行9000多万。为何存在银行里的钱,不仅血本无归,反而还招来债台高筑?与其他银行理财产品不同,KODA自身另有一套盈利和亏损的生产机制。
例如:你的账户有1000万港币,只能签1000股的A股票的Accumulator,合约为一年。A股票现价10元,约定行使价为8.5元。当现价超过10.2元时,合约自行取消,但允许你最多以8.5元购买一个月的股票。当现价跌破8.5元时,你必须以8.5元每天购入2000股,直到合约结束。
1、盈利上限锁定
如果A股票价格在8.5元-10.2元之间,你每天可以购买1000股,一个月按20个交易日来算,就可以买上2万股。那么,你的最大赢利就是这2万股的差价。
2、亏损下限无穷
如果A股价格跌破8.5元,那么你每天必须以8.5元买入2000股,一个月就是4万股。如果一年的协议按10个月算,就要买进40万股,假设一股跌5块钱,那200万元就没了。
而港股指数从3万点跌到1万,基本上跌幅是在30元到40元间,亏损就在1200万-1600万之间,那么投资者就得倒欠银行200万-600万,这就是为什么郝女士倒欠银行9000多万的原因。
正是由于KODA等金融衍生品存在极大风险,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马斯金在今年博鳌亚洲论坛上呼吁,衍生品市场需要更高的透明度,买方要知道他们买的是什么。
专家支招
给KODA买份“保险”
对KODA颇有研究的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金岩石,结合“打折股票”这一累计期权的本质,为投资者指明了降低风险的方向。
他认为,就其本身而言,期权(Option)这一金融衍生品,所有的风险都是可控的,因为期权本质上是一种选择权。一旦所有风险都被控制,KODA这一产品也就失去了暴利的机会,只留下相应的收益。因此,金岩石建议KODA投资者,不妨交点保费,买份保险,收益是少了点,但是亏损就不会轻易上门了。
1、签订协议时,适当让出一部分现金收益,增加一项“放弃二次加倍选择权”。KODA以其杠杆效应,能在牛市中放大收益,在熊市中加倍损失。其中分为两次加倍过程,第一次加倍是从1增到2,也即当该挂钩股票市价低于行使价时,投资者便须定时用行使价买入双倍股票,直至合约完结为止,而第二次加倍则需买入四倍数量的股票。一次加倍时出现亏损,投资者尚能接得住,而二次加倍时则很少有人接得住了。
金岩石认为,购买KODA时一定要事先确定最大亏损额,自己是否有能力接得住。因为只要接得住,没有斩仓,投资者总有翻身的时候。
2、购买反向选择权,也即KODA挂钩股票的看跌期权。比如,一旦股票价格低于行使价,因为有看跌期权存在,能有效固定成本或锁定利润。
此外,对于长篇累牍的KODA合同,金岩石根据自身经验,建议投资者阅读时遵循三条基本准则:第一,由后及前,因为风险提示都在后面;第二,由浅入深,不要先看黑体字,因为只有非黑体字才是保护投资者自己的;第三,由小及大,重点看小号字。(记者 周鹏飞 丁晓琴 新京报)
附件